2006—2010年是我县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阐明全县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国家和省、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商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全县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5.67亿元,年均增长7.5%,比“九五”末增长43.8%;人均生产总值3881元,比“九五”末增加1634元,年均增长7.05%;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全县粮食产量达到73.93万吨,棉花产量达到9000吨,油料产量达到48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0.5%、92.4%、3.0%;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工业总产值36.22亿元,增长11.9%,工业增加值达到10.52亿元,年均增长10.8%,比“九五”末增长66.9%;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培育了家家惠、东发超市、罗马商贸城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27万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亿元,年均增长10.8%。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末,一、二、三产业比重为 45.1:28.1:26.8,与“九五”末的52.3:24.8:22.9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9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向优质高效发展,粮经比例达到69.4:30.6。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无公害蔬菜、优质瓜果等具有竞争性的农产品种植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依托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宏大织业和佳利达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业;以鲁王面粉,凯雪面粉和富乐面粉为龙头的粮食深加工业;以爱普饲料、金汇食品厂为龙头的畜禽饲料及养殖加工业;以白寺晨曦木业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业和以恒昌计量、黄河铁塔为龙头的制造业等工业集群,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扶贫开发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投资拉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长。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4.73亿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6亿元,年均增长15.8%。一大批农、林、水、交通、能源、城建、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漯界高速、省道219、217线、县焦黄公路、吕城公路交通项目等。新增高速公路54公里,省干道线公路87.2公里,县道13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比“九五”末增加160公里。完成“村村通”工程660公里,近300个行政村通了油路。先后完成了第二期农网改造和第三期城网改造工程;城乡供电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周商大道改建竣工,县城初步实现了硬化、美化、亮化,城市功能逐步改善,三高、周口中英文学校、新世纪学校、城关镇博林学校等一批民营学校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四)改革开放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提前一年完成,农业税全免、粮食补贴、种子补贴和农机补贴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强化。垄断行业、财税、粮食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先后开展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活动年、项目建设推动年活动,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引进了佳利达纺织、鲁王面粉、爱普饲料、罗马商贸城、周口现代城、毛家超市等一大批项目和资金,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33元,年均增长7.3%,比“九五”末增加16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元,年均增长4.2%。以衣、食、住、行为重点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县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医疗市场秩序和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规范,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基本结束,建立了县疾病控制中心,有效地开展了非典防治、高致病禽流感防治、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5.58‰,低于“十五”计划7.9‰的目标。环保治理力度加大,新上项目“三同时”落实率达到100%,退耕还林、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利用等工作成效显著,邮电、电信、科技、文化、社会保险、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总的看来,“十五”期间是商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阶段。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一五”是全省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难得机遇和诸多优势:一是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利于我们破解“三农”难题。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河南作出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努力实现商水崛起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有利于我县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拓宽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周口实施“周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发展的难得机遇。五是我县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的状况明显得到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前景广阔。特别是全县上下已经形成了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偏低,仍处在全省、全市的下游;工业基础薄弱,总量较小,科技含量低,缺乏拉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三农”问题突出,农村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民收入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城市经济规模小,支持农业农村能力弱;县乡财政仍十分困难,财政增收的难度很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压力大;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上述问题的存在,都在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十一五”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快发展和打牢基础两个根本点,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近郊型经济和周商一体化建设作为商水经济发展的总体取向,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开放带动、投资拉动、人才强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和县域竞争力,努力开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加大投入、提高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总量显著增加,服务业比重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备;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就业机会增多,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商水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宏观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力争达到84.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36美元,逐步缩小与省、市平均水平差距。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36.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26.5亿元。
结构调整主要预期目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调整达到31.3:37.8:30.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68%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到40%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改建和新建油路16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公里,省道17公里,县道150公里,乡道400公里,“村村通”工程1000公里,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及部分自然村通油路。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场、城镇民用天然气和城区自来水厂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人民生活条件主要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2010年分别达到6642元和2347元。
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部分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22万人以内。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单位GOP能耗进一步降低。
城镇化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居民化率达到20%左右,县城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四、总体部署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发展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2万吨左右。继续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努力把我县建成以优质小麦为主的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抓好10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3万亩小杂果生产基地、1万亩烟叶生产基地、20万亩无公害花生生产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抓好姚集、白寺、舒庄、固墙4个乡镇58个行政村的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52万亩豫东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林果业,加快对河道、宜林滩涂地、荒地的开发和利用,“十一五”末,全县林木总数达到6600万株,完成林木基地建设18万亩,果品年产量25万吨,花卉年产量3500万盆(株),林业产值达到8亿元,森林覆盖率达25%。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县优质畜禽养殖优势,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大型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抓好总投资1.8亿元的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场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良种猪繁育场项目、汉丰实业有限公司10万头肉牛综合利用项目和金种小鸡孵化深加工扩建项目,“十一五”末实现大家畜存栏达28万头,生猪存栏达144万头,羊存栏达9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蛋类总产量达到5.4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7.8亿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加快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以村镇规划为先导,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塑造新风貌;以“双强”工作为抓手,创建新班子,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强农村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6500万元建设水源工程69处,解决30万人的饮水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争取“十一五”末全县6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扶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逐步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搞好扶贫开发,不断增加对贫困乡村的扶贫投入,加快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步伐,“十一五”期间率先建成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部分村电视通有线、道路硬面化、饮水安全化、农户沼气化、村庄园林化、家庭富裕化、生活文明化。深入探索完善通过土地“三项整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整合国土资源,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新农村,促进新发展。
完善支持、保护农村政策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三农”投入。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偿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继续推行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挖掘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新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建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品牌优势转化。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以资本连接为纽带的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民进入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流通环节,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着力解决我县培训场所不足、规模小、技能低等问题。加快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阳光工程”,使每个适龄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的层次和质量,推进技能型输出;积极发展“订单培训”,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打造商水劳务输出品牌,努力将我县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研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形成我县劳务经济的产业链。“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安置再就业人员2000人,对外劳务输出总人数超过25万人。
(二)坚持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完善近郊型工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扩充总量、优化结构、突出优势、集群带动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农业谋工业,着力发展农、畜、林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快工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工业竞争力,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我县确定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工业项目38个,总投资32亿元,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82.5亿元,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新城区、城西区、谭庄、李埠口、魏集、白寺六大工业区的优势,重点抓好纺织、粮食深加工、畜禽饲料与养殖加工、农用化工、机械制造、板材加工等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实行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综合工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纺织产业优势。“十一五”期间,初步确定重点建设纺织项目5个,总投资12.41亿元。重点建设宏大织业有限公司印染生产线改造及5万枚纱锭纺织厂项目和佳利达纺织有限公司8万纱锭扩建项目,积极作好商水湘湖纺织有限公司引进360台剑杆织机生产高档面料和6.5万纱锭项目、桃园针梳纺织集团羊毛衫生产项目实施工作,争取“十一五”末,全县纺织业达到30万纱锭生产规模。
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壮大粮食深加工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粮食加工项目10个,总投资6.59亿元。重点支持鲁王面粉日处理小麦800吨、凯雪面粉日处理小麦1000吨、富乐面粉日处理小麦850吨加工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好绿色酒精、米味葡萄酒、大唐食品扩建、22万吨小麦淀粉生产线等一批近农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依靠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畜禽饲料及及养殖加工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爱普饲料公司年产6万吨浓缩饲料生产线项目,扩大规模,打造成全国大型饲料生产企业;积极作好河南汉丰实业有限公司10万头肉牛综合利用项目、恒昌计量公司新上饲料加工扩建项目的实施工作。
发挥市场优势,积极培育化工企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骏马化工集团年产液氨18万吨、甲醇6万吨技改和精细化工新上项目,使其主要产品产量及规模效益在“十一五”未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产值达3亿元以上。
继续抓好机械制造业,形成商水工业新亮点。“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恒昌计量设备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液糖专用流量计量设备的扩建项目、黄河铁塔厂年产2000套各类铁塔项目,抓好商水管件厂年产30万件管件件项目的实施工作。
利用我县林业资源优势,扶持壮大板材加工业。重点支持白寺晨曦和宏达木业项目,扩大练集镇路庄板厂、白寺镇北岳板厂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工艺,逐步形成半成品加工、成品加工、销售增值的生产链条。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继续推动农产品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使传统产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重点抓好周口鑫源绿色食品厂、豫龙食品厂和金牛食品厂的果蔬精深加工项目、金佰利金梨包装生产线项目、华裕肠衣有限公司肠衣生产项目;积极帮助和扶持宏大织业、骏马化工、爱普饲料、恒昌计量、佳利达纺织等重点骨干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做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粉煤灰混凝土砌块项目、福音建材有限公司免烧砖项目、小松鼠制糖项目和新华彩印厂项目的前期筹建工作。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力发展县域经济
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稳定就业为中心,加快推进城镇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施中心城市和城镇带动战略,以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支撑,构建新型区域关系。到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化率达到20%左右。
加快“周商一体化”进程。重点加快周口现代城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和新城区经向路东、西、北环城路建设,实现与周口各条南北路的对接,以提高新区区位资源的升值。围绕发展近郊型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文化教育、现代物流、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生态农业和工业项目,加快新城区的组装,拉大城市框架,使新区真正与周口市融为一体,成为周口的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同时加快八个建制镇的建设,形成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增强“周商一体化”的聚合效应。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认真抓好城镇民用天燃气、城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新城区汽车站、五彩城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县综合办公大楼、公园、广场、体育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项目的筹建工作。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十一五”未,城市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60%,污水处理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同时以扩容提质为主要内容,加强小城镇交通、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城及小城镇吸纳建设能力、聚集生产要素、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和功能。
完善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做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先导作用;加快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用积极引导取代控制总量,用核准登记制取代行政审批制,逐步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度管理模式,以形成有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城市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全面放开城市水、电、气和垃圾、污水处理以及道路建设、绿化、维护等公益性项目;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为载体,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使城市形象明显改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项目带动,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进一步整合、扩容和提升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县、乡(镇)机构改革,推进撤乡设镇,撤销城关镇设立社区等工作;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县、乡二级财政稳定增长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力发展“板块经济”,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路子,发展一批如李埠口机械制造业,胡吉、位集的印刷业,城关乡的花卉,黄寨、练集的优质水果,姚集的无公害蔬菜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板块经济”,做大做强一批产业群、产业带,形成县有支柱、乡镇有重点、村有主业的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小规模、大群体,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格局。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把全县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改造提升物流企业,培育新型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加快周口美商农博园、新区汽车站、盐业配送中心、海事培训中心、谭庄粮食储备库物流等项目建设,以市场建设促进工业,带动农业,形成大市场、大物流,努力把商水打造成豫东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十一五”末,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运输网络。在现有的固墙、练集、城关、谭庄、巴村、姚集等市场基础上建立一批区域物流项目,基本完成对传统物流的改造,形成物流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大力发展娱乐和旅游业。实施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放开旅游市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吸引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开发娱乐和旅游产业。积极做好我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争取投资3500万元,开发沿沙河一线的白果树、邓城叶氏庄园、龙胜天爷阁、刘秀饮马台、常社寿圣氏塔等五个景点,积极争创旅游品牌,提升景点品位,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力发展与旅游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重点做好夏威夷娱乐城二期工程、周商瑞华苑四星级宾馆的建设工作,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构筑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以IP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偿使用。积极开展服务行业的电子服务业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市政等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通过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再循环。
大力发展房地产服务业。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垄断经营土地,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杜绝无序开发建设。住宅小区建设,要禁止单户建房,完善配套建设,合理规划商业服务、教育卫生、水电、道路、绿地等配套设施。规范发展住房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不断优化住房结构,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满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十一五”末,全县预计建设经济使用住房面积1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达到3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完善防洪减灾和综合交通运输两大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一五”期间,狠抓沙河、汾河,新枯河等七条主要河道的治理工作。重点做好沙河防护工程治理,提高沙河的防洪除涝标准,“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2700万元,对沙河46处险工实施除险加固;投入资金60万元,维护31处老化工程;投资3000万元,加强大路李灌区30万亩引水补源工程建设,新建桥涵闸121座,维护桥涵闸368处;投资1100万元,解决部分乡镇3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继续做好旱涝保收田建设工作,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加大交通投入力度,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阿深高速、周商高速、周驻高速商水段项目建设工程;继续做好省道、县道和乡道公路项目的改建和新建工作。重点抓好省道213线、206线、238线、郸邓线商水段,县道商张路(周济铺——李寨段)、吕陈路(城关——练集段)、郝范路(大路李——蒋桥段)、周项路复线(周口——黄寨段)、扶邓路商水段5条公路工程的改建和新建工作;做好固墙——袁老、胡吉——位集等28条乡级公路项目的改建和新建工作;继续抓好总里程265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和总里程728公里、涉及500个自然村的自然村通油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2007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十一五”末实现多数自然村通油路。同时投资5000万元建设新区汽车站,乡级客运站20个、货运站6个,使我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公路运输服务网络。
加快能源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城镇民用天燃气项目的施工建设,加快输气管网的建设进度,使市民2006年上半年用上洁净的天燃气。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争取建成沼气池157800个,达到60%农户用上沼气。为满足我县工业发展及民用电力需求,计划新建谭庄110KV变电站一座,扩建郭庄站、袁老站5000KVA变压器两台,新建川谭110KV输电线路、谭郭35KV输电线路、谭肖35KV输电线路等项目,争取“十一五”末供电量达12万KW以上,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综合执法。完善政策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策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政府重大问题决策程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分类改革、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依法分离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扶持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步伐;推进电力、水利建管、公路营运和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的调控作用。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破除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以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私有财产权等各项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从低层次加工,传统商贸业向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转变,由小规模、粗放型向规模化集团发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金融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消除市场壁垒,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土地市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健全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完善商品交易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整顿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机制。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行政府推动、中介服务、企业为主的市场化、专业化招商运作模式。积极推动项目融资、并购等方式吸引外资,打造招商平台,构筑招商网络。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引进一批能够支撑“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着力抓好纺织、粮食加工、禽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项目引进,提高我县外资利用的规模和水平,争取“十一五”期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优化环境为重点,进一步搞好投资环境治理工作,营造公开透明、符合县情、有利发展、统一稳定的政策环境。营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主动为民、勤政廉洁的服务环境。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机关新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营造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运作有序、规范健全的市场环境,打造“诚信、负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立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制度,坚定不移地落实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构建诚信社会,为国内外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现有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着力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稳定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增长,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着力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开发人力资源,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县人口控制在12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以内。
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土地资源实施有限开放、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大力推广综合利用和集约利用,缓解资源制约。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十一五”期间,投资8600万元,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净增耕地1056公顷。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强行推行中水回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和政策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在重点耗能领域实施节能工程,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号召全社会为节约一度电、一两油、一点水、一粒粮而努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首先在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发展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和生态型村镇,建立资源循环型经济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尽量解决影响群众安全健康的污染问题。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水源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淘汰工业落后的生产工艺,加强工业和城镇点源、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强化对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和综合利用,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十一五”末,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到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环境保护和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城镇(乡)绿化,建设生态城镇(乡)。到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争取达到6平方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八)坚持科技兴县和人才强县,为加快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逐步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促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进科技攻关,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兴县之路,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吸引和使用好各类人才,建设一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奋发有为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努力解决义务教育存在的学生多、投入少、危房面积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大对幼儿教育投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快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县一高总投资800万元的教学综合楼项目及三高、中英文学校的扩建工程,力争全县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实现县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争取高中阶段毛入率达到80%以上,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改善周口女子职专、县卫校、新桥职高、平店职高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切实抓好使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十一五”末,力争年培训使用技术人员2.6万人次。完善智力引进机制,放宽人才接收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商水,为全县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九)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好农民工有序流动,打造商水劳务输出品牌;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十一五”末,全县失业人员控制在4.5%以内,从业人员年净增2000人,并提高劳动就业技能。“十一五”期间,投资4600万元,筹建年培训能力达1.5万人的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力争2010年劳务输出人数达25万人以上。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继续推进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的同步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十一五”末,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00万元以上,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5万人,发放医疗保险金达到800万元。积极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生产救灾工作体制,建立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十一五”期间,投资1800万元,筹建县社会老人公寓(所)15个,项目建成后,可使6250位老人安度晚年。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文化设施,加强基层乡镇、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益性文化设施水平。完善县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的实施工作,筹建县博物馆,改建县图书馆,争取馆藏图书15万册。积极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争取“十一五”末完成全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任务。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治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化城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改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抓好总投资250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楼项目及投资5000万元的周口仁济医院项目的建设工作,争取“十一五”末,全县医疗人员配置每1000人达到2—3名,医院病床达到2000张。力争城镇配备居民健身器材和活动场所,以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发展壮大体育事业。
切实做好稳定工作。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构建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完善县、乡、村、企业4级安全生产责任网络,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药品、食品、餐饮、烟花爆竹等方面的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以法治县,积极推进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推进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促进城乡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巩固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以健全法制、规范秩序,安全生产为重点,实施平安工程,深入开展“平安商水”创建活动,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以加快建立覆盖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为重点,实施诚信工程,强化公民诚信意识,营造诚信氛围;以综合整治和建设优美环境为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活动,营造文明、有序、健康的文化环境;以倡树新风为重点,实施新风工程,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行业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本规划是全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有效实施本规划,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基础性作用,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全县人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商水崛起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