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黄泛区农场,1000亩标准化晾晒场上,新收的种子粮堆成金色的小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麦香。一旁的田垄间,嫩绿的玉米苗已破土而出,舒展着叶片,为大地铺上一层绿毯。一黄一绿,绘就夏收夏种新图景,见证着农场以“六统一”标准保障10 万亩种子粮颗粒归仓的实际行动。
严格落实“六统一”标准
筑牢种子粮全周期管理防线
黄泛区农场严格落实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质量追溯、统一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为种子粮生产织就严密的保障网。
在品种布局上,黄泛区农场依托10 万亩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根据土壤肥力、盐碱化程度等,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沙土地较多的农业十二分场,改良土壤后种植耐盐碱的小麦品种。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种植泛麦8号、泛麦65等20个高产良种,其中80%以上为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从源头保障了种子粮的品质与纯度。
黄泛区农场社会事务工作局局长杜金旺介绍,黄泛区农场在小麦生长管理阶段,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与“豫种田”智慧平台,实现对种子田苗情、墒情、病虫害情况实时监测。当系统监测到某分场出现病虫害苗头时,农业技术部门在2小时内发布防治指令,组织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
在投入品供应上,黄泛区农场为种子粮生产开辟“专属通道”,统一采购优质化肥、农药,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每一批次投入品都有专属二维码,农户扫码可查询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信息,确保投入品使用安全规范,杜绝因投入品问题影响种子粮质量。30名收粮技术员入驻16个分场,严格把控种子粮收割、晾晒、质检,确保种子粮含水量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全链条精细化管理
护航种子粮归仓
从田间收割到粮仓存储,黄泛区农场以精细化管理护航种子粮归仓。仓储筹备阶段,地神种业联合周口中垦等单位,通过腾仓并库、维修改造等方式,为种子粮准备1亿斤空仓容。检修收购设备,如称重仪、水分检测仪、输送设备等,确保设备精准运行。调配近百辆大型运粮车,提升种子粮运输效率。
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种子粮入库标准。在地神种业小麦仓储点,满载粮种的车辆排成长龙,工作人员运用先进检测设备,对种子粮进行快速检测。“以前卖种子粮担心检测不公正,现在用仪器测,数据一目了然,价格透明,我们卖得安心。”地神种业相关负责人张东亮说,“自5月29日开仓以来,凭借标准化流程,黄泛区农场已顺利入库5.2万吨优质种子粮,且每一批次种子粮都可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查到‘生长档案’。”
“2025年,黄泛区农场夏粮种植面积9.36万亩,平均单产预计660千克/亩,较去年增产6.0%;入库种子粮5.2万吨以上,同比增长3.0%。”黄泛区农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谷静说。
科技与标准协同
赋能种子粮丰收
科技力量与标准化生产深度融合,为种子粮丰收持续赋能。11.5米的超宽割台单日收割面积1500亩,大大提升了种子粮收割效率。全场机械化作业率突破98%,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减少了人工损耗,保障了农时,避免了种子粮在收割过程中的混杂。
地神种业在品种研发上持续发力,培育的46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6 个通过国审。泛麦8号产量高、抗病性强,成为黄淮海区域主导品种。“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种的是良种,用的是新技术,我们生产的种子粮质量好,不愁卖。”一位种植大户开心地说。
从播种到归仓,黄泛区农场将科技与标准深度融合,不仅守住了种子粮安全底线,还走出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黄泛区农场党工委书记张晓表示,黄泛区农场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为国家种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筑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芯片”根基。□记者 张猛 孙靖通讯员 李军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