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本次城市设计规划区域位于商水县西南部老城片区, 规划用地北至文化路,紧靠新城片区,西北临近工业集聚区,西至西一环,东至规划路,南至规划南二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区建设年代久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通格局的变化以及周商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居住条件较差的老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水平较低,老城居住区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梳理坑塘沟渠,提高绿化水平,通过整治改造,复兴生活居住气息,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界内用地中,公建密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几条主要道路两侧;界内的商业金融业设施主要结合现状用地内传统的商业街区布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干道的两侧也形成了沿街商业店铺,但建筑规模小,形式简陋。沿街两侧用地和建筑形式和实际商业价值和景观要求均不匹配;本区公共绿地布置极少,集中生活区和公建区内几乎没有公共绿地的布置,界内缺少集中的公共绿地和休闲场地。
整个规划区道路网密度较低,断头路较多,周商大道为本区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区南至驻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大。
二、规划设计
主导思想
商水老城区开发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生态要素及现状建设情况,通过对区内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构筑区域的生态廊道,使城市的生态空间不因城市的扩张而遭到破坏。在生态空间内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布局原则
(1)以生态位优先的原则,对城市各项功能对应的空间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提供地区生态发展的物质载体,发展集约、紧凑、高效的空间布局模式。
(2)通过发展大运量公交引导土地紧凑高效开发;
(3)通过以滨水空间为特色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空间体系促进社会公共交往活动;
(4)通过宜居优美的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5)通过对自然环境修复保育的方式推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2.1规划结构
一心三带,圈层辐射:既古城遗韵核心与生态休闲带、公共活力带、社区生活带。
古城核心区位于基地北侧,以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为主的功能板块,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风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层结合水体营造,为围绕古城的生态休闲廊道,承担市民休闲与健身运动的功能。
第三圈层为集中各类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共活力带,集聚人气,形成最具人气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层为组团布局的复合居住社区,结合教育、医疗、体育资源形成组团核心,产品类型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层式的城市功能区布局结构,便于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公园绿地资源,有利于不同圈层功能的辐射影响和带动
2.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符合西部城区集约用地的发展需要,根据“一心三带”的空间格局,积极发挥投资导向作用,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发展。
• 以人为本,最为舒适地覆盖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建立网络化体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时又能发挥聚集效益,体现一定的旅游特色。区级服务设施集中,社区级分散布局,强调功能混合,创造活力街区。
2.3开发强度控制
开发高度控制指导思想
通过建筑开发高度控制,体现商水老城区的特色,促进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特征的形成,创造现代化新区特色及较好的城市环境和空间,建成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
开发高度控制原则
• 保证建筑群的对景轴线景观、空间形态和广场的完整性。
• 根据不同条件下行为主体的感受特点,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结合用地规划、滨水区域的景观要求,规划区总体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区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筑高度控制由低渐高的面貌。
• 特殊地区、地段根据城市功能及景观特色等因素进行控制。
开发高度控制
根据地块的功能的不同和视觉轴线的构筑,分为四个等级:
0-12米: 中华老家(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中心区);
12-24米:中华老家(创世神话馆)
24-40米:多层、小高层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层、高层住宅区和组团商业区;
60-80米:中心商业区和商务办公等功能区;
开发强度控制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规划开发使用强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则,规划针对不同的功能组团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开发强度指标主要通过容积率控制来体现。
开发强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筑功能:与用地及建筑功能相适应,不同功能的建筑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设计要求。休闲度假组团的容积率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态面貌;中高层为主的居住组团的容积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筑和高层的商业、酒店等容积率较高,控制在3.0以上。
开发强度控制
0.5-1.2:中华老家(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中心区) 。
1.2-2.0 :主要是多层、小高层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层、高层住宅用地和社区级商业中心。
3.0-4.0:主要是指组组团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机动车交通系统分析
片区道路分四个等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快速路规划红线宽度50米,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为西一环和南一环;
•主干道规划红线宽度为50米或36米,解决各功能区之间及对外的交通联系;
•次干道规划红线宽度为30米,解决各功能区内部的横向交通联系,结合主干道保证道路系统的完整性、可达性;
•支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0-25米,用以细分各功能区内部地块,可随着土地出让情况作弹性调整。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共汽车的规划拥有量,小城市应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按规划人口10万人计,规划城区应有公交车辆60—80辆。按规范,规划城区内的公交线网密度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区按照平均站距500米,并结合片区、组团中心,大型公共设施,主要居住区等布置公交站点。
2.5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功能布局
• 本案将体现对原有生态的最大尊重,修复和支持生态基础设施,形成绿色斑块、廊道、环带等形态类型的生态用地,对生态绿地进行严格的控制,阻止城市无序蔓延。
• 根据绿地的使用性质分为公共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缓冲带。
• 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组团内部,与组团商业相结合,使绿化休闲空间和硬朗的商业空间达到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 缓冲带主要位于河道的两侧,作为滞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滨水的建设区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减少快速交通对两边建设区的影响
规划结构
• 为了充分体现本地块的城市风貌,创造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脉、廊、轴、点的绿化系统空间。
• 以南干渠为生态水脉,与横向的两横一环绿化廊道,以及组团内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绿化次轴形成网络,在绿化轴线交汇处形成绿化公园,充分发挥水体的生态绿化作用,达到公园、水脉、绿轴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
2.6旅游系统规划
县域旅游规划衔接
商水县旅游线路设计为:“两线一环”。
“两线”。包括:百里沙河生态文化旅游线路,百里汾河生态文化旅游线路。
“一环”。沙河旅游线路与商水县域环线公路衔接,形成旅游环线,将六大旅游景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商水县旅游接待设施总体上分为“一主两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区(县城)旅游接待设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设立政务、商务、观光旅游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娱乐、商务休闲等功能设施和停车场、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
“两副”。邓城镇、郝岗镇两个旅游接待副中心。邓城镇副中心古名宅游,增加旅游接待设施数量,以中高档的中小宾馆为主。郝岗镇副中心佛教文化游,旅游接待设施应以中档分散式中小型宾馆为主。
本轮规划承接商水总体规划,将中华老家定为商水中心城区(县城)旅游接待设施。
中华老家(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中心)线路规划
中华老家旅游线路设计为“一环、一心、两横 、两纵”的布局。
“一环”通过两条支路将园区“一心”与周边城区相连,而“一心”通过“两横、两纵”路网格局与“一环”衔接
2.7防灾系统规划
防洪排涝模式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规划对南干渠、西干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远期按10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
规划清水河、南干渠进行“短路”相接,并设置相应调节闸门,以使洪水季节时来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绕行到汾河排向下游。河流、坑塘治理应与美化城市、保护环境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现有坑塘、洼地,消纳部分地面径流;充分利用绿地滞水,减少硬化路面,努力减少地表径流。
三、核心区城市设计
根据公共服务设施分析以及规划研究,核心区主要的功能设施配置为市级配套。另外根据西部中心城区发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区承担西部城区的中心服务功能,确立核心区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务办公、金融商贸、商业购物、博览、展示与会议、休闲娱乐、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话园:
位于园区核心位置,主要为创世神话馆、伏羲女娲神话宫、地下漂流馆等文化展馆。
中国民俗文化喜庆园:
位于园区西侧,主要包括七大节庆园、婚庆展馆、国际连锁店、大型超市、较高档次的餐饮、酒店、滨水商业街等。
中华民间验方康养园
位于园区东侧,以康养为主的民宿酒店、生态公园、特色商业,餐饮以及各色生活馆。
游客服务中心
园区管理平台
附件: